环球网:全网打卡中国原子城 “追寻先烈足迹”线下走访活动聚焦221基地-wepoker官网

环球网:全网打卡中国原子城 “追寻先烈足迹”线下走访活动聚焦221基地

发布时间:2021-12-07 信息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铭记英烈功勋,弘扬英烈精神,在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纪念司、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联合指导下,环球网开展第二届“追寻先烈足迹”线下走访活动。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6月23日~26日,在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该活动青海站走进中核集团221基地,来到青海金银滩以全网打卡红色地标的方式,探寻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零距离感受大国底气从“核”来的力量,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核工业在党的领导下成长起来的红色历史和取得成就。这也是2021年中核集团“党旗百年红 中核新征程”建党百年融媒体活动的第三站。

本次青海站活动由环球网、中核集团宣传文化中心、核工业二二一离退休人员管理局以及青海网信办、西宁市、海北州等有关单位联合承办。中央网信办社会工作局、海北州有关负责同志,中核集团总法律顾问李朝晖以及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出席活动。

此次活动为期4天,来自中纪委新闻传播中心、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军事频道、环球网、中国网、中国电力报、青海新闻网、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青海日报等媒体记者以及以史为鉴、一号哨位、民警刘小川、种花家的菌事兔等正能量骨干,通过与两弹参建者座谈交流,走进221基地旧址、原子城纪念馆缅怀厅、档案馆,参观主题展馆以及观看宣讲等活动,从我国“硬核”底气的开端中,深入挖掘核工业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共同感受“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和传承。

截止到目前,#追寻先烈足迹#微博话题本次活动关注度超过1亿,#追寻先烈足迹##大国底气从核来#两个话题两上微博热搜。

打卡红色地标  大国底气从核来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6月25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中国核工业不仅是新闻宣传的“富矿”,更是红色资源的“富矿”。核工业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源头,二二一厂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之一。国营二二一厂,中国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

半个多世纪前,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如今,昔日守卫森严的禁地,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

现在,二二一厂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两弹一星”辉煌成就的重要见证,铭记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卓绝历程,为挺起民族脊梁和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信仰对话:横跨66年时空传承精神

6月23日,在“追寻先烈足迹 走进新中核”线下走访活动座谈环节,二二一局党委书记、局长戈晓海以及亲身经历过“两弹”研制的原二二一厂四位功臣们与媒体记者们座谈交流,他们通过生动感人且富有激情的讲解,把媒体记者们重新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母亲病故了,但是也不能回来再见上一面。我父亲得了癌症,当时正值工作需要离不开,没有回来陪伴,有一点遗憾。但是为了这个核事业不后悔。如果要再次选择的话,我还是要选择这项事业。”原二二一厂一厂二分区党委副书记、“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书记陈福良老先生的讲话让现场所有人感动不已。

“年轻人志在四方,应该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党的号召就是我的志愿。”“原子弹爆炸后,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干的就是原子弹。”据原核二二一厂二分厂质检科长、上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人许震贵和原核二二一厂职工医院主任医师、上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支部委员谢仲铨介绍,大家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在退休安置回来后,继续“两弹一星”精神、核工业精神的赓续与传承。“今天的中国核工业人,正在加快向世界核工业强国迈进。”原二二一厂二分厂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刘兆民说。

感受幸福生活:祖国不会忘记

221基地是中国人铸造奇迹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梦想实现的地方。如今,曾在这里奋斗过的核工业人被安置到全国27个省份的532个县市,这些老同志带着自己的“二二一故事”,带着深深烙印在身上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为让老同志安享晚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关心解决好二二一厂离退休人员的生活,大力宣传二二一厂所作的贡献。前不久,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还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

6月23日下午,在座谈交流后,媒体记者们来到了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道康西社区的221红立方微综合体,参加“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揭牌仪式,走进这些老同志的生活区,感受他们的幸福生活。

中核二二一“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暨城东区大众街街道康西社区221红立方微综合体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小区居民3260人、党员186人,由中核集团“两弹一星”精神展馆和红立方微综合体组成,进一步调动二二一厂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激活小区内生服务力量,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现代美丽的新社区。

据了解,为了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在中核集团党组领导下,二二一局对西宁、合肥、淄博等集中安置点的1555套房屋修缮和“三供一业”项目改造已全部完工,老同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极大提升。对在其他地方分散安置的,通过精心组织,采取自行维修加补助的方式,也即将完成房屋维修工作。此外,二二一局还先后在221老同志集中安置的西宁、北京、上海、淄博、合肥建立中核221“两弹一星”精神纪念馆,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展,目的就是凝聚老同志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磅礴力量。

走进核基地:重温激情岁月

6月24日至25日,“追寻先烈足迹 走进新中核”线下走访活动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走进原子城纪念园缅怀厅,缅怀曾为“两弹一星”研制献身的功臣,默哀,三鞠躬,敬献菊花。

随后,媒体记者们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聆听了“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讲报告,报告宣讲分“人间正道是沧桑”、“愿得此生长报国”、“许身国威壮山河”、“苟利国家生死以”和“直挂云帆济沧海”五大篇章,先烈们感人的故事,让在坐的记者们激动不已……

蒙蒙细雨中,行走在六月的金银滩草原,让媒体记者们感触颇多,大家纷纷表示,在这里,不仅能想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还能想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于敏、朱光亚、周光召、陈能宽等“两弹一星”这些先烈的名字,久久回响在耳边……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信仰对话!”大家纷纷表示,“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说到底其实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新征程上继续践行初心和使命。”

一位叫洪源的正能量骨干表示,“非常珍惜这一次参观221基地的机会,受益匪浅。能够听到老一辈核工业人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完成两弹的经历,让我大受鼓舞,深感老一辈核工业精神的宝贵。”

报告会后,媒体记者们走进221基地一分厂、六分厂、上星站和海北州档案馆。二二一基地,自然条件恶劣,海拔3050米至3690米,紫外线强,高寒缺氧,氧气含量比平原少了近1/3,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空气干燥,气压低,水烧到80摄氏度就沸腾,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春秋两季时有大风沙和沙尘暴。

221基地初期的创业者们,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怀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和高贵品质,在金银滩草原上用青春、热血和聪明才智谱写了一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壮丽史诗。

1958年10月,国家将221基地列为绝密级保密单位。特殊的性质、特殊的任务、特殊的环境决定了221基地从建设初期开始,就有着最严格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纪律。进入基地的员工都要进行保密教育、保密宣誓。

1994年6月15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圆满移交给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利用,二二一厂移交工作全部结束。自此,221基地走进历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主动退役并化剑为犁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这个基地位于青海省,曾为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作出历史性贡献。这个基地环境的整治,符合国家有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并已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基地原址已移交地方政府安排利用。”

2021年6月25日下午,央视军事联合学习强国、中国退役军人视频号、央视频、b站、微博等走进青海金银滩221基地进行直播,寻找“两弹一星”精神的力量密码,当天全网关注度超百万。

不少网民留言表示,221基地了不起!通过观看进一步感受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这里是中国的脊梁,向老一辈核工业人致敬!我们新一代青年人应该接过先辈手中的旗帜,继续奋斗!

网站地图